调研汇编

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

来源:金华市建筑业协会发布时间:2019-05-30

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

我市建筑业的对策研究

金华市住建局、建协课题调研组

我市是“建筑强市”,建筑业已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几年,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建筑业改革的政策和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能否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我市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为深入了解情况,摸实情、寻实策、办实事,更好地为我市建筑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今年7、8月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根据省委、市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两送两增”万企大走访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加快建筑业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活动。专题调研组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等形式,对全市近百家建筑企业进行集中走访和座谈了解,听取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并就有关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在充分调研、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调研组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市建筑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市重视建筑业发展,把建筑业纳入重点产业进行扶持,通过大胆实践探索,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东阳市推出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新举措,闯出了一条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彰显地方特色的好路子。我市建设主管部

门和有关部门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注重监管,使建筑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规模稳步扩大,品牌逐步树立,获得众多荣誉,为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在调研中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建筑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从政策扶持、行业监管、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分析,以下的现象和难点问题,亟待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建筑业扶持发展力度不够氛围不浓

突出表现是在落实执行建筑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主动性不高、执行力不强。调研企业普遍反映,政府近年来出台不少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由于政务公开信息渠道少,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够,有不少企业负责人甚至还不了解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政策举措。有些政策门槛过高,难以惠及建筑企业。如有些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建筑工业化基地、研发设计、仓储等用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政策兑现周期长、手续繁、打折扣、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如在享受相关人才政策方面,与工业企业相比,建筑业高层次人才认定门槛高,人才培养难、留住难问题突出,奖励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还有是技术改造应用新设备的

补助审批操作性缺乏,建筑企业享受工业企业同等的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因部门之间的不一致而未能得到应有享受,对支持建筑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尚未得到有效形成。

(二)建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不尽人意

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缺乏统有效的统一规范管理,各地的运作模式、标准和要求又各自不一,甚至有的地方的乡镇也设立了自己的工程招投标平台,造成一些不具备招标施工资质条件的投标人借用一家或多家施工企业的投标资格参加竞标,极不利于工程招投标市场的公平竞争。另外,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老大难”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拖欠情况更为严重。由于全市信用评价体系标准不统一,有的地方处罚往往避重就轻,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诚信水平,也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建筑行业监管中,对政府性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既是行业监管的职能部门,又往往是项目建设的业主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致使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业主行为监督缺位。在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监管中,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不足,导致行业监管有的难以落实到位。

(三)建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实力不强

目前,我市建筑业总量不大、实力不强,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我市有不少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传统陈旧,同质化竞争问题相当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合作发展意识不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再加上建筑材料价格飞涨,使建筑企业生产和经营雪上加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工程项目的投标、履约、农民工工资以及质量保证金等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企业不堪重负。由于财务管理欠规范,上下游建材供应商我行我素,造成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税负不但未减反而增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企业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提升和加强。这些都反映出我市建筑业发展根基不牢、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二、创新发展我市建筑业的对策举措

我市建筑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推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实施政策创新的根本要求。为此调研组根据调研情况认真进行研究,提出推动我市建筑业创新发展的五项意见建议。

(一)坚持健全机制突出政策激励

加快我市建筑业创新发展是“福民强市”的有力保障,这对增加地方财政实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务必要把建筑业发展提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突出政策激励,持续抓紧抓好。

1、建议成立金华市建筑业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全市建筑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帮助建筑企业办理各种经营手续,协助建筑企业重大项目融资,协调外出建筑企业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培育开辟新的建筑市场、推进总部经济等。实行市四大班子领导联系服务建筑企业制度,集中研究共性问题,共同谋划支持措施。

2、建议继续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建筑企业手续办理绿色通道,整合与建筑业相关的各项职能,为建筑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流化服务。

3、建议突出优秀建筑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积极推荐政治素质高的建筑企业负责人和管理骨干,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在加大建筑企业达标晋级奖励力度、培育上市公司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同时,加大对建筑企业的宣传和奖励力度。由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企业参与,在全市主流新闻媒体设立建筑企业贡献排行榜,在大型企业中评选“建筑业功勋奖”,在建造师、项目经理中评选“建筑之星”,并进行表彰。

4、建议成立金华市建筑企业维权中心。由政法委牵头,从公、检、法、司等单位抽调专门力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合同、经济、劳务及工伤事故纠纷,定期召集企业法人代表举办法律法规讲座,切实保障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对重大案件成立联合专案组专门负责依法维权。

(二)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引领建筑业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建筑业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着力于“五个模式改革创新”:一是产权模式创新。建议我市广大建筑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不同模式的股权激励措施,将股东、骨干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建筑业+互联网”、“建筑业+金融”、“建筑业+机器人”等新型商业模式思维,促进建筑业由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由承包商向服务商转变。三是经营模式创新。在建筑主业上,要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经营模式转变,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政府特许经营领域拓展。在多元经营中,要向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朝阳产业拓展,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企业盈利渠道。四是管理模式创新。要把企业的管理模式朝着平台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方向深化推进,打造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体系,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智慧工地建设。五是施工模式创新。通过工艺、工法创新,加强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将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推向深入。

(三)坚持融合发展形成旗舰集群

眼下,融合发展已逐渐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发展的创新途径。建筑业融合发展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技术、资本、产业链、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还包括建筑企业自身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加强建筑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形成协同作战,兵团作战的集团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借鉴推行“东阳建筑业产业联盟”模式,鼓励并支持大型龙头建筑企业发挥资源融合能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整合志同道合的各方面资源,形成一批建筑旗舰企业群,使各个旗舰企业群都具备勘察、设计、咨询、投资、开发、采购、设备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等“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我市建筑业参与市场竞争优势。旗舰企业群形成以后,各要素企业之间要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进行再布局、再规划和再升级,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设备、科研、资金的重复投入,还能在发展中通过再分工、再深化,把各要素企业做精做专、做专做优,形成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生态。另外,建议我市建筑企业要“靠大联强”,紧跟央企、国企“借船出海”。一方面主动对接央企,聚焦融入“一带一路”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建设,争取获得央企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分包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以这些投资项目为依托,在建筑材料生产、进出口、销售等领域拓展。

(四)坚持结构调整着力四个“优化”

我市建筑业创新发展的长期任务和目标方向,就是要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龙头骨干,支持本地项目经理,劳务队长充分利用有队伍、有设备、懂管理,会经营优势,创办实体,向企业化方向转型,培育建筑业新生力量,促进形成“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的良好发展生态。一是优化总分包体系。建议通过政府手段不断优化总分包体系,引导大企业积极参加总承包项目投标,提升“设计—采购—施工”或“设计—施工”模式的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尽快具备房建、市政、公路、轨道交通等综合类工程总承包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改变“小而全”的思路,提升专业施工能力,在做专做精、做精做优上下功夫,承接大企业的专业分包业务。二是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建设主管部门要从严资质动态核查,坚决清理不达标的建筑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提高发展质量。三是优化企业业务结构。建议有条件的大中型建筑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加快向大土木建筑业务领域拓展,承接轨道交通、地下管廊、海锦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业务,不断优化企业业务结构,提升我市建筑企业在大土木建筑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四是优化金融和建材供应服务体系。建议政府牵头,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研究制定建筑业发展基金、种子基金等针对建筑企业的金融产品,设立建筑企业招投标周转基金,为建筑企业承揽大工程、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调各银行对建筑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集中为企业提供建材供应服务,最大限度在价格质量上为企业争取优惠,减轻企业物资采购成本和应对税改负担。

三、坚持素质提升增强企业实力

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实力的高低。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水平四个方面下功夫。我市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是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社会需求、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员工需求作为企业价值观,把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筑工匠精神、诚实守信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精神。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各种活动载体,打造上下一心、内外认同,有内涵、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是要强化人才培训,定期组织有发展潜力企业家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考察学习,集体参加重点院校专业培训,培养一流的企业法人代表。要依托我市职业教育中心,人社局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机构,扩大建筑业招生比重,优先为建筑企业定向培训各级各类人才。建筑企业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育人、用人、留人机制,建议采取内培外引形式,即对内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对外引进一批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领军人才队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大城市设立总部基地或企业人才中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科技创新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充分发挥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人员的作用,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工艺、工法,以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施工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建议政府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建筑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科技局开设便捷通道,支持申报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对获得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和政治荣誉。建筑企业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与先进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合作,把BIM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成果转化为自己所用,用科技成果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解决“高、大、难、特”项目的技术能力。要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建议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进军基础设施领域。建议政府加大对工程总承包试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要抓紧整合投资咨询、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业务,促进形成全过程、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